近年来,通过许多建筑工程造成水泥地面起砂,其原因分析如下:
1、水灰比配制不当
(1)水灰比过小,致使水泥用量较多,砂浆比较干硬,施工困难,破坏了面层强度。
(2)水灰比太高。为了增强混合料的和易性,随意提高水灰比,导致水泥用量过少,表面泌水,砂浆强度降低,表面不耐磨,表面行走后水泥灰松散,造成起砂。
2、原材料不符合要求
(1)水泥强度等级低,使用安定性不合格、过期、受潮、结块的水泥。
水泥存放时间过长,保管不善,受潮结块,仍用于水泥地面施工,影响水泥活性,降低砂浆表面强度;水泥安定性不合格,凝结硬化时变形过大,大大降低整体强度,表面疏松。在外力作用下,表层容易脱落、剥落,形成砂粒。
(2)砂的粒径过细,含泥量过大。
砂的粒径过细,拌和时水灰比增大,强度降低;砂的含泥量过大,降低了单位体积水泥用量,影响拌和时的粘结力和强度,导致表面耐磨性降低,出现起砂现象。
3、搅拌不均匀
砂浆搅拌不均匀,砂浆收缩时浇水,吃水不一,水分过多处容易出现起砂、脱皮现象。
4、压光时间掌握不当
没有熟悉水泥硬化的基本原理,安排的工序不当或底层较干或较湿等,导致地面压光时间过早或过迟。
(1)压光时间过早,由于水泥的水化作用才开始进行,游离水分还比较多,不利于消除表面孔隙和气泡等缺陷,且会使表面扰动,消弱水泥砂浆面层强度。
(2)压光时间过迟,水泥的胶凝体结构已经形成硬化,表面较干,表面层的毛细孔及抹痕没有办法去掉,硬性压光极易损伤表面的强度和抗磨性能。
(3)施工人员为了操作方便,洒水湿润并强行抹压,造成地面内部结构破坏,强度降低,导致起砂。
5、没有进行适当的养护和保温措施
(1)未能及时维护或维护不充分。搅拌后,砂浆经历初凝和终凝,直至硬化。在潮湿环境的水化作用下,继续深入水泥颗粒内部,砂浆的强度在水化作用下不断提高。如果养护时间过早,表面“嫩”,水分过多,会导致表面起皮、砂光;养护时间过长,由于水化热引起的水分快速蒸发,造成水分不足,硬化速度变慢,强度和耐磨性明显降低,产生硬化的深层效应。
(2)在没有保温措施的冬季低温施工中,砂浆容易受冻,表面强度被破坏,受冻后体积膨胀,解冻后无法恢复,使空隙率变大,表面形成松散颗粒,使表面强度大大降低,人走动时会起砂。
6、没有实行有力的成品保护
在水泥地面砂浆强度没有达到一定强度时,上人走动或进行下道工序,地面的扰动较大,破坏了强度和抗磨性,从而导致表面出现松散颗粒,引起地面被摩擦起砂。